8月2日下午轻钢龙骨机械展,在位于河北省泊头市开发区内的河北张孔杠铃制造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在紧张生产,公司负责人张志国则正在紧张关注着当天下午正在东京奥运会举行的一场举重比赛。“这场比赛,咱们中国队还是要拿金牌轻钢龙骨机械展!”虽然这些年已经见过了一次又一次中国举重运动员在各项国际赛事上摘金夺银的场景,但每一次中国队夺冠,张志国仍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在这激动里,当然也交织了他的一份自豪轻钢龙骨机械展:正在奥运会举重赛场上使用的杠铃,正是他们企业生产的!从小城泊头出发,“张孔杠铃”走向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此过程中,当地税务部门多年以来坚持不懈的服务与助力,也让张志国难以忘怀。
一个偶然,“小作坊”结缘杠铃
49岁的张志国是泊头市郝村镇张孔村人。说到如今张孔杠铃的辉煌,就不能不提他的父亲——张宝银。
张志国说,1983年,父亲在村上开了一个加工轻钢龙骨设备的“小作坊”。那是改革开放之初,创业,几乎完全就是“白手起家”。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宝银认识了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恰好是位举重爱好者,还是国家二级裁判,由此,张宝银接触到了“杠铃”。而在此之前,别说了解这个产品了,村上就连电视都没几台,根本就没看过举重比赛。
当时杠铃市场基本上被天津和上海两家国企给占据了。凭借着一种敏锐的市场感觉,张宝银决定上马这个产品。可当时既没设备,也没技术,甚至连杠铃究竟有哪些“讲究”,张宝银都不知道。但又凭借了一份勤奋与坚持,他从到沧州体育学校“仔细看看杠铃”开始,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甚至在举重比赛的现场凭着自己的制图“手艺”,现场制图,一点点“摸清”了杠铃的结构和其它数据。
自己动手车出模具,自己动手做了一台压力机,然后“上马”了一个烧煤的炉子用于热处理,就这样,“张孔”开始与杠铃,结缘了。
一片苦心,走出国门诠释“中国制造”
经过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1985年秋天,“张孔”终于生产出了自己的杠铃。这些杠铃被送往省举重队试用,结果8个月后消息传来轻钢龙骨机械展:杠铃杆不是弯就是断。
对于这个在“一片空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作坊,只能埋头分析,着手改进。用汗水与坚持,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在此过程中,年轻的张志国也挑起了企业发展的担子。那时他就想,什么时候咱们中国生产的杠铃,也能“走”到国际大赛的赛场上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苦心培育,“张孔”这棵当年的“小苗”,也扎下根去,迎风生长。从进入省队,再到成功进入国家队,“张孔杠铃”就此与中国举重结下不解之缘。
让张志国难忘的,是2005年时,在一位老教授的帮助下,张孔成功拿到国际举联的认证,从此有了可以走向国际赛场的“准入证”。这让张志国振奋不已。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过多年的拼搏与付出,“张孔杠铃”终于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成为男子举重比赛的专用杠铃。从那时起,“张孔杠铃”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份情谊,奇迹背后凝结税务心血
从当年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作坊”,到在泊头市开发区里新建厂房轻钢龙骨机械展;从产品单一,到产品“全覆盖”;从类似于“偷师学艺”般的摸索工艺流程,到如今收获多项专利成果……从泊头出发,“张孔杠铃”乘着中国发展的浪潮,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业故事。如今,“张孔杠铃”已经走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运会、非运会、大洋洲运动会等洲际赛事上有它;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青奥会、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有它,而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张孔杠铃”更是从日本、瑞典等老牌的杠铃制造传统强国手中,拿下了奥运会的“入场券”。
回顾企业发展的历程,张志国感慨万千。他说,一个品牌,一家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离不开众多扶持的力量。在这其中,就包括了泊头当地税务部门,这些年来对张孔的服务与助力。
据介绍,泊头市税务局组建了“税务管家”服务团队,根据外贸出口企业实际需求,适时推送并视频连线解读最新出口退税政策,为企业制定“税惠套餐”,一站服务,一“触”即享,“无事不打扰,服务不断档”。退税流程精简,办理时效缩减,不到两个工作日,顺利收到退税款。仅2021年上半年,该企业累计收到退税款31万余元。
一个梦想,让更多人爱上举重
张志国难以忘记,在当年自己刚刚走过国门推介“张孔杠铃”时,一听“中国制造”,确实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市场环境。但他也亲身经历了“中国制造”不断扬眉吐气的过程,亲眼看着包括自己的“张孔杠铃”在内的“中国制造”,一次次诠释“中国力量”,汇聚成让世界吃惊的“中国奇迹”。
现在摆在张志国案头最重要的工作,除了保持企业生产的水准,严格确保产品质量以外,还有一个“任务”日益成为他着手发力的“突破口”,那就是将“张孔杠铃”从目前的专业性杠铃,向全民健身需要的大众产品延伸。在专业杠铃的市场上,“张孔”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不断普及举重运动,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从而“爱上举重”。目前,张孔已经在沧州开设了举重体验馆,致力于举重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通讯员温越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