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真的没得说环境工程学蒋展鹏笔记,可惜了这坑坑洼洼的大饼脸小圆眼......”刘晓彤环境工程学蒋展鹏笔记,29岁,杭州。
“学习了,健身了,我想该去整容了。”陈家乐,25岁,济南。......
为了自己的自尊,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满足虚荣心......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最终也是殊途同归。有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由501亿元增加至1795亿元。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超2000万人做了医美整形,平均年龄为24.5岁,25岁以下年轻人占54%,还未成年的00后超过了20%,也就是年轻人整形占据了绝对地位。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医美行业乱象频生。为了利益,一些医美机构在营销上无所不用其极。渲染“容貌焦虑”、“颜值正义”、“病态整容”等等,使行业生态变得乌烟瘴气,甚至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2019年,卫健委将执法范围落实到生活美容场所和医疗美容医院,明确加强监管抽查力度和综合评价工作。
2020年4月,八部门发文明确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随后相继对“直播宣传”“非法服务”“美容贷”等乱象进行了严厉打击。
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医美市场虚假宣传、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办了一批医美市场不正当竞争案件。
2021年1-9月,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5397件,罚没金额3.5亿元。其中,涉及医美领域虚假宣传案件71件,罚没金额355万元。
2021年10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医美领域不正当竞争篇》,曝光了10件医美市场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案件。
2021年11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指南》明确表示,予以重点打击的九种医疗美容广告乱象中,第一条即为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还有医美机构在行业APP上发布虚假医美日记被点名。市场监管总局指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美机构在消费者中制造“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情绪。内容直指其通过“软文”“种草笔记”等形式进行植入推广、虚假营销等变相误导公众。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1世纪经济报道、潮起网「于见专栏」本期编辑 冯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