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9月28日三北工程40年成就展,北京展览馆人流如织。“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正在这里展出。
跟随历史年轮,走进时光隧道,在一张张带有陕西印记的图片内、一段段记录陕西变化的视频里,在逼真的模型、科技感十足的展品中,感受“陕西记忆”,再现“陕西时刻”。
陕西元素三北工程40年成就展:感受和回味陕西时刻
9点整,记者与展览群众一同进入北京展览馆。步入展厅,时光隧道徐徐打开。
记者看到展览以编年体为时间主线,安排设计了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五个部分。
在成就展上,150张“新中国第一”的照片备受关注。1975年7月,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开通。前来参观的中铁二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钟光才看着照片感触颇深,“非常激动三北工程40年成就展!首先我是1975年出生的,老宝成铁路也是1975年建成的。其次,我参加工作后还参与了1994年宝成复线修建。”
沿着时间轴一路前行,1974年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就展记录下了每一个关键节点,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陕西“科技元素”令人倍感自豪。
点赞陕西:巨大变化让人心潮澎湃
“今年5月底,我们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重回西安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发展速度。”曾在西安求学,现在河北廊坊从事教育工作的刘鑫说起陕西有讲不完的回忆。他们去了绿树成荫的曲江池遗址公园,欣赏了气势磅礴的大雁塔喷泉,观看了灯光璀璨的大唐不夜城,这些无不诉说着陕西城市的魅力。
“陕西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开放省份。”刘鑫表示,还有“陕西科技力量”在全国也是成果赫赫。大型飞机研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长征系列火箭发射,都离不开陕西的航空航天技术。新建成的超级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陕西多项科技成果功不可没。
祖籍陕西宝鸡,现在常年在北京工作的田坤聊起家乡感慨万千。陕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展览上看到家乡70年来的发展历程,让人心潮澎湃,感到十分自豪。
图片故事:延安实现由“黄”到“绿”
漫步展区,陕西省吴起县三谷窑村“三北”工程区1984年、2012年造林建设前后对比和陕西省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实现了荒山荒坡换新颜的照片,让参观者们记忆深刻。
刘鑫说,过去大家都认为陕北就是黄土高坡,然而陕西的绿色版图这些年向北延伸了400公里,昔日的黄土高坡,现在很多地方都是郁郁葱葱的。
展览现场循环播放着延安退耕还林的视频: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四时花开、千山鸟鸣,绿荫护夏、红叶迎秋,让赤地变青山,让黄河流碧水,20年延安退耕还林是弘扬延安精神的生动实践。今天,如果你要问,四十年延安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三北工程40年成就展?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同一个答案,就是延安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生态变好了、家园变美了、人民变富裕了。
英雄模范:陕西群星闪耀英模榜
西安交大“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路遥、张富清……展厅七面英模墙,百余名英模上榜,多位陕西英模跃然眼前。张富清,这位深藏功名60多年的老英雄,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他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事迹感人肺腑。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正在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集体的照片合影。老人名叫吴民生,今年82岁。他当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以学生身份来到西安。
说起“西迁人”的故事,吴民生打开了“话匣子”,那是1956年8月10日,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上海徐家汇车站挤满了要登车的师生员工和家属,登车人手中持有一张红色乘车证,上面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陕西青年丁浩表示,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爱国情怀、博大胸襟,是值得每一个当代青年学习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