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2025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官方网站!  时间:2025年7月10-12日    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天    
   13122602208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包含蟠龙天地工程展的词条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此前蟠龙天地工程展,“形制的新生:山水秀建筑作品展”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展厅展出。作为上海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的知名一员蟠龙天地工程展,祝晓峰先生的实践与理念有独辟蹊径的一面。

蟠龙天地工程展

"形制的新生"展览现场

美国现代建筑评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先生在评述山水秀作品时说过:“祝晓峰用恰当的方式将形式建造落地蟠龙天地工程展,同时兼顾诗意的潜力与技术的效率;他始终将建筑学置于两重辩证的界面之中蟠龙天地工程展,首先是自然与文化,其次是现在与过去,反之亦然。”弗兰姆普敦视“自然vs文化”、“现在vs过去”为两重辩证,恰好与祝晓峰在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组三元结构的思辨理论互为呼应——身心、本体、交互三条途径共同作用而演绎出“建筑作为人之延伸”的观念,是祝晓峰对建筑设计和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果。

蟠龙天地工程展

建筑展延伸图解

这种辩证与综合的思考见证了山水秀在过去十年里应对不同类型项目的卓越能力。一方面,巨大的城市建设量为中国建筑师带来了海量的项目,为独立事务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实践策略也很好地回应了一种颇有中国特色的批判实用主义(critical pragmatism)态度。山水秀创立于2004年,同时期创立的上海独立建筑师事务所包括大舍建筑(Deshaus)、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致正建筑工作室(Atelier Z+)等。山水秀在过去近二十年里的思考与实践之路,是观察上海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群体的一个重要样本。

蟠龙天地工程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引发的经济浪潮带来长三角地区私营企业及私人资本的蓬勃发展。从2008年左右开始,上海的独立建筑师事务所开始集体式地在青浦、嘉定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济大学的建筑评论家李翔宁教授将此定义为一种“青浦-嘉定”现象。山水秀位列其中,青松外苑、东来书店、金陶村村民活动室、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等都属于这个阶段。

蟠龙天地工程展

青松外苑

其中,以木表皮作为包裹的青松外苑登上了荷兰建筑师协会(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中国建筑展的画册封面,李翔宁认为这是山水秀获得国际建筑界瞩目的开端;而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以其围绕着中庭呈环状布置的体量形成了祝晓峰本人在“庭院聚落”构思早期最为重要的作品。与大部分事务所相仿,山水秀在成立以来五六年的时间在小体量的建筑里试验和探索空间组织、结构、建造和材料等问题。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蟠龙天地工程展

进入2010年代,山水秀的实践开始显现出多样并进的特征,不同的项目在各自探索某一个领域。虽然若干个作品可被归入对某一类原型的持续探索,但整个事务所并不以单一的设计语汇示人,这揭示了主持建筑师的思路更倾向设计在基地、形式等问题上一事一议(site-specific)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于2012到2013年的上海谷歌创客活动中心(原名叫华鑫展示中心)是山水秀在小体量建筑上一次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上海谷歌创客活动中心

选址在一片公共绿地的六棵老香樟树之间,这座建筑绝妙地阐释了“自由细胞”的设计思路,仅落10根狭长的混凝土片墙就将整个上部结构支撑起来,最大程度地解放底层空间,让其融入环境。当结构选型令这座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种不被锚固、但相当有张力(site tension)的人造物-树的关系之后,材料的选择进一步将这种张力以及空间里的视幻觉(illusion)放大——混凝土片墙外裹的不锈钢镜面、底层的丝网印刷玻璃、上部结构的波纹纽拉铝条,这三种材料联合起来制造了这种效果。这些令这件作品有了趋向一件当代艺术装置的可能,是对“自由细胞”思想很好的演绎。

蟠龙天地工程展

此次展览中的谷歌创客活动中心模型

山水秀展览上“家的延伸”主题是事务所自从201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个重要实践系列。在与家的形态相关的讨论里,“家型”(house typ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理念层面涉及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原始栖居(primitive shelter),在设计技法上涉及双坡屋面、连续坡顶等。

蟠龙天地工程展

截止目前,山水秀大概在7个项目里持续地发展连续双坡顶的母题。该构思最早出现在2014年云锦路活动之家,在这个项目建成之后,祝晓峰曾撰文以“家屋”一词来概括以现代手法来做组合式双坡屋顶的设计思路 ,并认为家屋是建筑最基本的原型之一。随后,2017年开始设计的上海张江川杨学社,其双坡屋顶的形式比起云锦路活动之家要更为回归传统东亚建筑的坡顶形式。

蟠龙天地工程展

本次展览中的上海川杨学舍模型

同年设计的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则使用反筒拱形态的连续曲线坡顶,算得上是对直线双坡屋顶做了一次变例尝试。2016到2017年设计的上海深潜赛艇俱乐部采取的是坡度很缓的双坡顶,远观有舒展感。接下来开始设计的就是西塘市集美术馆,不过这个项目在底层连续双坡顶之上再做了一层平面,此举截然有别于此前所有项目,因为上层楼板的结构荷载使得下层坡屋顶要考虑结构载重。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上图: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

中图:上海深潜赛艇俱乐部

下图:西塘市集美术馆

而2019年设计、2021年建成的蟠龙天地美术馆则在市集美术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互承式结构(reciprocal structure)与双坡屋顶。而最近刚刚竣工的江苏南京园博园九间廊桥,双折板的坡屋顶演变成了承担主结构作用的钢桁架构,形成一道跨越河面的拱,并从上悬挂供人行走的廊桥。目前呈现在展览上的这个系列的项目,见证了山水秀关于家屋和家型的连续思考,而且还将延续至未来的项目里。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上图:上海虹桥蟠龙天地美术馆在本次展览的模型

下图:江苏南京园博园九间廊桥

有意思的是,此次“形制的新生”作品展选址在同济建筑城规学院C楼展厅,这种学院派的策展思路显示了祝晓峰比较独特的一面——除了实践和研究,他还是一名设计课教师。这种情况同样普遍出现在与他同辈的上海独立建筑师身上,而且自十来年前开始就已经在同济大学形成一种由校外实践导师来带设计课的惯例。在他的从教经历里,“家型”、“架构”、“覆盖”这三个是他涉及的教学题目。此外,祝晓峰在过去七年时间里同时也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些教学题目与他博士论文重点讨论的本体、身心、交互等三个议题都能发生关系。教学相长在这种经历上体现的优势就特别明显,而且再次验证了祝晓峰权衡各种事情的能力里不偏不倚的一面。而当教学与博士论文研究的成果向实践导出时,建筑师很自然地怀有良好的意愿将它们都统筹在一个理论框架里,而这个过程里的整合力(capacity of integration)就是考验建筑师功力的地方。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位于同济建筑城规学院C楼展厅的展览现场

辩证(dialectic)与综合(synthesis)是两个或可概括祝晓峰个人思考及山水秀实践之路的两个关键词。在千禧年以来独立建筑师事务所成长、独立发声的浪潮里,山水秀以其优秀的整合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在实践、研究、教学等多维关系里取得平衡。

蟠龙天地工程展

Wallpaper简称W*

祝晓峰简称祝

蟠龙天地工程展

W*:请问在此次展览和出书的三组归类——“庭院聚落”、“家的延伸”、“自由细胞”里,是否有哪一种是您认为在当下中国的实践土壤里最具有不断发展、萌芽的潜力的?

祝:我没有排序,因为我觉得这三个都具有潜力而且都蛮重要的,也都是我的兴趣方向。家和庭院跟传统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它们的根源来自传统。“家”是一个建构形制,它的起点是物质性的,是物料的构造;庭院是一个空间形制,是非物质的,两者相辅相成。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就在院落中包含了家和庭院的形制。这些传统形制实际上已经携带了文化和地域的信息,同时也携带了技术,包含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建筑构造,以及对自然和人的认识。而“自由细胞”这个类别是想打开新的一扇门。因为建筑的演化除了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外,完全可能基于我们当代和未来的生活产生空间或技术的迭代,从而导致建筑产生新的形制。所以在“自由细胞”这个词的背后暗含的是一种对未来的开放态度,一种去探寻新形制的可能性。这三条线索未来会有更多的交叉演化,但不会进行排序或是舍弃任何一个。

蟠龙天地工程展

三种形制路径与建筑延伸论的关系图解

W*:山水秀目前手头上的项目大概有哪些,它们中的哪些部分是您作为主创建筑师最期待的呢?

祝:日常项目是在不断滚动的一种状态,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经常会有一些项目是开始的早却结束晚,有些开始的晚却先建成,这个现象很有趣。在展览中可以看到项目的时间有一种不规律的重叠。一个项目的终点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项目的起点,所以在有意识地对这三个方向进行发展的时候产生了一种交互和关联,每一个组别中或许都能看到另外两个组别的影子。在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当中,我觉得不少是这种复合关系带来的化学反应。南京园博园项目中展出的九间廊桥是单纯属于家的延伸,在建的亲子园和voco酒店则分别是对于细胞和庭院的再造,这个项目是明确按照三条线索在分别进行的。

蟠龙天地工程展

九间廊桥

而其他项目则有一些复合的体现,比如蟠龙美术馆是家屋和院子的结合,陵阳文化会馆是细胞和院子的结合。另外我们在奉贤区设计的在水一方也是细胞与院子的结合,它是一个体量比较大的细胞聚落,而且是曲线的,但是它同样具备自由细胞的拓展和延伸的潜力,同时它的内部空间与庭院也有关联,一个个下沉的剧场空间就像是一个个室内庭院,起到组织与聚合空间的作用。还有深圳南门墩九年一贯制学校、浦东张江水泥厂接待中心、西塘古镇东区入口等项目在设计或建造中。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上图:陵阳文化会馆模型

下图:在水一方模型

W*:您是千禧年以来中国新兴的独立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里比较少见的在实践成名之后重新回到建筑类高校读博士的。您怎么评价自己当时读博的选择?对于目前已经纷纷踏入实践的80后、90后的实践晚辈,他们要是也有读博的念头,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祝: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读博首先是一种教育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学术流程,那么是否去做取决于形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建筑师读博的动机需要自己做出清晰的判断。因为有一些建筑师并无在实践之外著书立说的意愿,也许只是喜欢进行平行的理论性思考,而有些建筑师希望在理论言说和自身实践之间建立一个特别清晰的关系,这当中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看到艾森曼和罗西等建筑师既有实践也会著书,但也不乏伟大的建筑师不善于言说自己的作品。

蟠龙天地工程展

市集美术馆

我对理论与历史怀有兴趣,一是在留学期间养成的兴趣,二是在回到家乡开始实践的过程中,面临技术爆炸与知识迭代产生了困惑。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选择了阅读和思考,而读博能够相对强制性地让我更加自律地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知识的更新。很荣幸有伍江老师既开放又特别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支持我对建筑作为人的延伸这一本源问题进行追问和宏观的思考,并结合特别具象的案例解析身心、本体和交互这三条建筑演化的途径,比如原始建筑遗存、陈其宽在东海大学的建筑探索,以及20世纪建筑师对待技术的态度。

W*:您近来两三年的作品里有一种将节点暴露出来的“建构学倾向”,但有时候也会使用饰面,您认为这里面有矛盾吗?假如有,您的理论是否可以化解这个矛盾?

祝: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太多纠结,可能我并不是一个要求把所有建构上的材质材料做彻底忠诚的表达的一个人。因为在我看来,当把所有事情都暴露出来,把结构的合理性、传力路径所有的都展现出来的时候反而担心自己会陷入到一种新的桎梏当中。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是一种道德观,好像我不裸现建构的话就对材料甚至建筑学不忠诚了。我时常提醒自己建筑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是由人类逐步延伸和叠加出来的。在论文中我讨论了身心与本体的关系。如果我们一味的拥抱本体就可能忽略身心的体验,或者丢失与自然和技术更多交互的机会。所以在这点上,我是觉得如何达到一种平衡、或者想建立何种张力对我来说更加重要。我们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对于结构逻辑和表达的判断,但表露多少、隐藏多少并没有固定标准,而是基于我对于空间的身心体验的期待和判断。

蟠龙天地工程展蟠龙天地工程展

上图:九间廊桥模型

下图:市集美术馆模型

另外对于技术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当代建筑从技术整合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落后的。尽管现在有局部技术的增强和发明,但是这些技术包括结构和设备跟建筑本体的结合度还是大都停留在拼凑的低级阶段,和一百年前相比并无显著进步,而规范和设备却愈加繁复庞杂。所以建筑师的职业生命中有大量时间是花在如何去协调和整合这些事情,或者把它们分别呈现出来。这是工业革命后专业分工的结果,也应该是全体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工程师共同的责任。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强求对建构无比忠诚的表达,我认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刻意的痕迹,是对整合度不足的忽视,或者是刻意的抹除。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建筑体系中的部分装饰也好,包裹也好,并非罪恶。

W*:评论家Kenneth Frampton将您的实践评论为“始终将建筑学置于两重辩证的界面之中”。也就是说,他多少认为您的实践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请问您怎么看?

祝:“中庸”是你的解读,在我看来Frampton写到的两重辩证是两种分类。一对辩证是自然和文化,这是共时的,在某个时间点的自然世界和人的文化。他也观察到了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会在设计当中有意识地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个关系也会成为一种文化,这是人的态度。然后另外一对辩证是过去与现在,这是一个历时性的分类,他可能看到了我的这些形制实验有很多源于历史,然后又能与当下结合起来,是一种现代性的载体,帮助我把过去的形制带到未来。所以我对此的理解并非中庸之道,而是进行更多的连接:就是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让大家看见自然和文化、过去和现在是可以连在一起的。如果是从他的写作方式出发,可能受西方哲学影响,所以在辩证中还是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而我想到三元结构中去,它并不是非此即彼。比如三国,又比如三体,我相信不稳定的三元结构会更有动态感,从而能够激发我的进步和成长。

蟠龙天地工程展

东原千浔社区中心模型

W*:除了作为一名实践建筑师、一名研究型博士,您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设计课教师。请问您在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班教书过程里对“家型”、“架构”、“覆盖”这3个议题有什么思考呢?

祝:在我参与实验班教学的五年时间中,与众多老师都有过合作。我记得“架构”与“覆盖”是柳亦春老师出的题,当时我们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对建筑本体性的架构概念产生了兴趣,所以在设定题目的时候这些关键词成为了共识。对我当时同步进行的论文选题和日常实践而言,这些教学活动有一种平行的参照作用。现在回想起来,“家型”当然与身心和建构有密切关系,“架构”和“覆盖”可以说是从物的角度直接说明建筑本体,这对于狭义的建筑而言是最基础和必要的元素。所以对学生而言,我希望这些设计课通过“架构”和“覆盖”在他们心里种下建筑本体的种子,也通过“家型”引导他们思考身心该如何安放。

撰文、采访:江嘉玮

编辑:Kim、Ruihan

编排:穆越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蟠龙天地工程展
版权所有 © 上海企升展览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300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