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建说三线
谨以此文献给为建设襄渝铁路而英勇牺牲的铁道兵英烈们!
在湖北西北部通向陕南与川东地区2107年工程机械展,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2107年工程机械展,钻山洞跨江河,蜿蜒穿行于秦巴山地、汉江沿岸。这条铁路线就是著名的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时期,连通我国西南与中原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国防战备铁路,是继成昆铁路之后又一条由铁道兵修筑的铁路大动脉。襄渝铁路的前身应该追溯到1958年开建的川豫铁路。川豫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铁路建设的重要工程项目,当年是连接西南与中原地区的唯一铁路干线,线路设计全长1200公里,从河南信阳途径湖北襄樊,终点站到达四川成都,于1958年开始建设。1959年因三年自然灾害,铁路施工暂停。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根据中央要求,铁道部设计院对这条铁路重新设计,改为从湖北襄樊起始,终点站到达成都,称为襄成铁路。
然而,这条铁路的设计施工经历一波三折。1968年初,根据毛主席发出的“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中央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为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工程代号2107,当年,在中国地图上,这条铁路是不做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完全按照“进山、分散、进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和施工建设,全线总长859.6公里(不含襄阳至莫家营段56公里)。铁路横穿武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和紫阳三跨汉江,九跨东河,七跨将军河,三十三次跨越后河,在北部横跨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武当山隧道全长1685米,最高桥墩76米,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难度大,不亚于成昆铁路,尤其是在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既没有公路,也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铁道兵官兵肩挑背扛。
襄渝铁路全线由铁道兵组织施工,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2个新管处,分别为第1、第2、第6、第7、第8、第10、第11、第13师2107年工程机械展;6个师属团是第11、第20、第21、第23、第60、第70团;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铁道部2个工程局,以及配属施工的各地区民兵师与三线“学兵”等军民。
铁道兵各部队进驻襄渝铁路工地:
1968年2月,中央军委电令驻扎在东北的铁道兵第6师迅速入川。
同年4月,铁道兵第6师进入重庆施工。
同年6月,从成昆线撤下来铁道兵第7师少量分队进入。
1969年3月,铁道兵第1师从成昆线撤下,进入湖北十堰境内展开施工。
下半年,中央军委调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进入湖北境内施工。
年底,铁道兵第8师从成昆线调入四川万源。
1970年一季度,中央军委调动成昆线撤下来的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道兵第11师调到陕南安康。二季度,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紫阳。
1970年铁道兵第一新管处成昆线撤下进入四川渠县,全面接管新线架桥、铺轨、运输。
襄渝铁路具体兵力部署:
铁一师:担负湖北谷城县文畈至湖北郧县胡家营段施工,师机关驻均县(今丹江口市)丹江镇。
铁十三师:担负光华县莫家营至文畈、胡家营至陕西白河县松潭沟两段施工,师机关先后驻谷城县和白河县城。
铁十师:担负白河县松潭沟至旬阳县高鼻梁段施工,师机关驻安康县城。
铁十一师:担负旬阳县高鼻梁至安康县大竹园段施工,师机关驻安康县城。
铁二师:担负安康县大竹园至紫阳县高滩段施工,师机关驻紫阳县城。
铁六师:担负紫阳高滩至镇巴县松树、望溪至西永、西永至铜罐驿、西永至珞璜等段施工,师机关先后驻重庆市北碚和紫阳县毛坝。
铁八师:担负镇巴县松树至四川省宣汉县毛坝段施工,师机关驻万源县城。
铁七师:担负宣汉毛坝至渠县望溪段施工,师机关驻达县县城。
1969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襄渝铁路建设问题。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少将、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少将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襄渝铁路于1972年铺轨通车。
襄渝铁路各段施工时间
襄渝铁路西段(渝达段,即重庆到达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1968年4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东段(莫胡段,即莫家营到胡家营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1969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中段(胡达段,即胡家营到达县段)中段为秦岭巴山区,1970年3月展开施工。
其实,1966年襄渝铁路局部施工已经开始,其主要任务是建设汉江大桥和改善“老白”(湖北老河口至陕西白河县)公路的部分线路。真正全线开工是在1970年初,所有参战部队都是以临战的姿态出现在整个铁路线上。工程建设高潮时,83万多人参与大会战。经过近6年奋战,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全线接轨通车。
千里襄渝线上的纪念碑
背上了行装扛起枪
满怀豪情斗志昂扬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打通昆仑千重山
又战东海万顷浪
林海雪原铺新路
金沙江畔摆战场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
.......
这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唱出了铁道兵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斗志,豪情万丈的革命情操。
为修筑这条国防铁路大动脉,施工大军献出生命的铁道兵战士、铁路工人和地方民兵难以计数。铁路每向前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施工期间,透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几乎天天在发生,山火、爆破、翻车事故几乎月月都有。据不完全统计,全路几乎经过的每个县域都留下了铁道兵烈士埋骨青山的悲壮故事。
湖北武当山老营烈士陵园埋葬着196位铁道兵烈士,其中有唯一的一名女军人,她的名字叫何爱华。1969年冬,何爱华随铁一师由成昆铁路转到襄渝铁路参加建设,从云南昆明搬迁到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浪河镇,担任5803部队卫生队军医。1977年5月31日,一名驾驶员开着吉普车带着何爱华和修理营的3名战士来到老河口至谷城县的汉江边,准备坐轮渡过江。谁知,轮渡甲板上沾满黄泥,十分湿滑,吉普车在湿滑的轮船甲板左右摇摆,之后猛然扎进40多米深的汉江,何爱华被卡在副驾驶座椅上沉入江底,因公殉职。其实,除了何爱华,那些长眠在老营革命烈士陵园里的铁道兵烈士,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故事。
从起点站湖北襄樊到终点站重庆,谁能说得清在襄渝铁路沿线究竟掩埋着多少铁道兵战士的英灵?
1984年铁道兵退出现役的35年间,铁道兵修建了52条干支线铁路,达12590多公里,占全国同期修筑铁路里程的1/3,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先后有8000余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官兵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关的豪情斗志感天动地、彪炳史册。
(文图来自网络,编撰: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