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2025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官方网站!  时间:2025年7月10-12日    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天    
   13122602208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展会知识

关于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的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余俊 曹萌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我感到很欣慰。”

总书记时刻牵挂着滩区迁建人民。10月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总书记专程来到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黄河滩区迁建群众。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杨庙社区在全市率先整建制完成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搬迁改造工作,11个房台村的村民搬进了新楼。“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杨庙社区居民如此感慨,却也是全市66个房台村的村民心声。

11位老支书

2021年,建党百年,东营市表彰了“感动东营”党员先模人物。表彰仪式在雪莲大剧院举行,格外隆重。

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出席并为获得者颁发荣誉奖杯,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致辞,东营市委副书记孔凡萍等市级领导出席。

表彰名单中,刘良才、李田英、顾心怿、李建华等均是东营人耳熟能详的的“英模”“名人”“能人”。但杨学让、许福增、程伯银等11人的名字却让不少人感到陌生。他们是黄河南展区11位老支书,成为了唯一受表彰的先模集体。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这11位老支书正是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11个房台村的老支书。他们的故事跨越了半个世纪,贯穿了南展区建设发展。

伴随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为解决黄河下游30公里窄河道防凌、防汛问题,保护油田,原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区行洪分流工程。主体工程于1971年开工,其中涵盖着了董集镇沿黄河居住的11个行政村3000多户5000余人。按照南展区工程要求,这11个村的群众均需迁至沿黄河大堤新建狭窄的房台上,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方米。

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条件差,群众盖房的物料严重不足,11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拆老房攒物料,有的甚至用上了祖坟的砖和棺椁的木材,坚持在互助组里最后一个建自家的房子。就这样,在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的带动下,所有村子按照时间要求,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形成了黄河南展区具有特殊意义的房台村。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黄河南展区内基础设施不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住房条件、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成了沿黄群众的热切企盼。

2017年8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全面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7个市、16个县(区)、588个村,共60万人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全市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规划建设11个新型农村社区,杨庙社区自此开始建设。

此时的董集南展区村庄,原11个村支书大多离开了岗位,也有个别离世。但在党组织再次召唤下,健在的老支书们又一次走到了搬迁工作一线。在他们看来,只要组织上有需要,只要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就要百分百把工作干好。截至2013年11月14日,历时142天,11个村完成了全部1728户的补偿安置协议签订。

2016年11月底,投资7.9亿元的杨庙社区率先完成全部楼宇建设。11个村4790余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楼房,展区群众40多年来第二次搬迁工作圆满完成。从此,沿黄房台村群众彻底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

站在黄河大堤上,杨庙社区搬迁楼房整齐划一,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作为南展区第一批从土坯房搬上楼房的村民,程美春笑着说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楼房。房子宽了,马路宽了,咱这心里也亮堂了!”

谁不想住新房?

11月3日,阳光灿烂。

出门遛弯的刘沛英,转到了镇上房台村迁建社区的三期工地上,看着一眼正在装修外立面的新楼,嘀咕着“要搬了、要搬了”。

今年75岁的刘沛英,家住东营区龙居镇麻三村。如今,她还和儿子一起居住在破旧的老房里。作为三期搬迁户,刘沛英的儿子早已为家里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搬迁新房,就等着新房交房搬迁。

在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实施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工程时,龙居镇19个行政村、3707户居民、12758口人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龙居镇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工程概算总投资14.4亿元,分三期规划建设龙居社区6个居民小区,住宅楼4340套。龙居社区一期(AB区)、二期(EF区)工程完工,涉及15个村的2332套住房也在2019年分房到户。目前,仅剩三期还未交房入住了。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年纪大了,闲来无事的刘沛英隔三差五就会去搬迁后的龙居社区一期,那里有卫生室,“去量个血压、检查下身体健康很是方便,李医生医术好,人也很好。”

刘沛英口中的李医生,便是龙居社区一期卫生室的负责人。其实,这也是个“夫妻店”,2019年搬迁时,李医生和爱人也一起来了,平日里两口子就负责给社区的老少爷们看病,“管理要非常规范,有各种标准和要求,我们卫生室都归镇卫生院管。”李医生说,如今实行“家庭医生”,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特殊人群基本也都是上门服务了。

在李医生上门服务对象中,有一位83岁的董爱琴。老人不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还有风湿性关节炎,“都是些常见的老年病,但也导致了老人行动不便,基本上每两周就得上门去检查一次。”李医生说,“都是吃苦过来的老年人,如今生活好了,对健康可关注着哩!每次检查的情况我都会记录下来,做成健康档案。这个有要求。”

刘沛英看来,李医生这样的做法就非常“了不起”。“以前哪能想象到这样好的生活呀!自己身体怎样还得让医生(建档案)管着。”刘沛英说,来卫生室检查身体时就喜欢和李医生拉拉呱。自然,搬迁也是她谈论最多的话题。

“就盼着新房子好了,跟着儿子住进楼里。但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搬,之前搬迁的事都是儿子负责,具体的事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能没事来(工地)看看。”刘沛英的絮絮叨叨,在李医生看来倒也是理所当然。

“谁不想住新房呢?老房子都是土房子,下雨不仅漏,还掉墙皮,生活条件就是差。”李医生说,“我也是从房台村搬出来的,大家都是为了奔个好生活。”

11月6日,龙居镇政府正式开展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工程剩余村庄的搬迁意向签约。

“此次签约共涉及打渔张、曹店、麻一、麻三4个房台村。截至11月11日,已集中完成2个村。按目前的进度,预计近期会全部完成。”龙居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为满足不同收入群众搬迁需求,龙居社区规划建设了60型、80型、100型、120型4种户型。

本次签约完成之后,接下来便要进入紧锣密鼓的分房工作了。目前,龙居社区三期工程挂瓦、外墙保温、地暖已全部完成,现正在进行门窗安装、外墙真石漆和配套工程施工。接下来,龙居镇将全力保障项目进度,确保年底前启动分房,让老百姓们早日住新房、安新家!

新房里的新梦

“产业兴生活富,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前方好奔头。寒来暑往四十载,幸福握在手……”

一首《南展颂》道出了滩区人民的心声。歌曲主创人员程永锋是地地道道的杨庙人,他有个乳名叫“新房”。“新房”搬新房的故事在垦利杨庙社区成为了一段佳话,被各级媒体纷纷报道。

1979年刚出生的他,就跟随家人搬上了房台。他记忆中的老村——房台村土房连片,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狭窄的胡同仅能通过一辆板车,乡亲们就这样守着人均不足2亩的土地,靠天吃饭,一住近40年。如今,程永锋记忆中这样一幅灰色的家乡素描已然成为缤纷色彩的新画作,新生活带来的幸福、感恩、憧憬便成为了他创作歌曲的冲动,“这一首《南展颂》就是写给我的乡亲邻里、家人亲友还有我自己。”

杨庙社区75岁的老人胡玉德行动不便,每天却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社区老年餐厅,“感谢党,感谢政府,吃得饱、住得好、冻不着,我就喜欢每天来这里跟大伙说说话。每天能来就是幸福!”

47岁的张波兰在家一边照看着孩子,一边熟练地编织着草编,“社区里开了合作社,就能帮着卖出去,不用愁销路。有空做做这个手艺,一个月下来就能赚1500多元,这样的生活可是原来住房台想都想不来的呀!”

村民变居民后,家门口的生计成为了杨庙社区建设的重心。“社区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由党支部领办6家合作社,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为主拓展为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杨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麦荣说,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9.1万元,翻了两番还多。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在东营区龙居社区,灰瓦白墙的宋代建筑风格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休闲广场、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东侧有九年一贯制的龙居镇中心学校,不远处的卫生院病房楼已投入使用,社区南段的龙居商业街日渐繁华,为社区居民打造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

让村民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东营区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以“龙居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总抓手,依托4万亩生态林场和利丰温泉旅游度假村、桃花岛景区、龙栖湿地公园、黄河同心园、龙居湖文化公园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培育壮大王家蜜桃、麻湾西瓜等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建设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不断拓宽展区群众就业致富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渠道由“单一务农”转向“多元增收”,一方面,群众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稳定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农场打工或转移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真正让群众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近年来,市委书记李宽端多次调研督导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改造建设情况时,反复强调了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改造建设事关农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东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顺应群众意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实意把好事办好;要坚持融合发展,把村庄改造与乡村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产业与农村、生态、农民融合,多措并举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千里滩区换了新颜。曾经的规划蓝图已变成了今日的幸福家园,群众的笑容让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变得更有意义。

家住黄河边,幸福的梦儿皆在奋斗中实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东营黄河南展龙居社区三期工程
版权所有 © 上海企升展览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300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