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青岛铁展工程,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铁展工程,这其中,青岛的天时、地利、人和占很大优势,重要的是青岛有丰富的城市人文和历史积淀。
回眸历史,1933年至1935年间,由当时铁道部举办的、在全国颇具影响的连续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简称“铁展会”),以宣传国货为号召,以促进沿线实业发展为动机,以复兴铁路运输事业为目的,它向世人展示了铁路部门变被动经营为主动经营的举措,促进了沿线农工商业的发展和各地商品的流通,加强了铁路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其中,1935年在青岛举办的第四届“铁展会”令世人注目。
举办第四届铁展会的场所——青岛市立中学(源自青岛档案馆)
青岛解放前承办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展览会
第四届“铁展会”,于193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在青岛举办,开放时间是上午9时至下午6时。此次展览会,以当时全国各铁路局为单位,展销沿线土特产及工业产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上有记载的青岛承办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展览会。
1935年7月16日,《青岛晨报》头版曾刊出大篇幅“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宣传广告,举办地就在当时位于文登路上的青岛市立中学内,正值暑假的市立中学拥有较多的校舍和宽敞的校园操场,活动空间和条件环境优越,自然成为第四届“铁展会”会址首选。
史料显示,此次“铁展会”共设胶济馆、京沪沪杭甬馆、平汉馆、津浦馆、正太馆、北甯馆、陇海馆、平绥馆、奥汉馆等11个展馆,陈列商品52300余件,2150余厂家参展,参观“铁展会”的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共计59万余人次,营业额30余万元。同时,为吸引外地游客来青参观,胶济铁路专门推出优惠的折扣票价。是年青岛官方统计,青岛市人口(含市郊)共计40余万人,由此可见当时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参观“铁展会”之热情,如过江之鲫,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届铁展会报头广告(曲海波收藏)
众所周知,那时的中国,上海(第一届“铁展会”举办地)是商业中心,南京(第二届“铁展会”举办地)是政治中心,北平(第三届“铁展会”举办地)是文化中心。而青岛并非任何中心,能争取到第四届“铁展会”举办权,出发点就是想通过举办“铁展会”,提高青岛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促进青岛城市各方面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把青岛建成一个文化中心,其城市发展战略眼光由此可见一斑。
岛城市民大开眼界踊跃购物
第四届青岛铁展会大门,上方文字为铁展工程: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源自青岛良友书坊)
“铁展会”举办期间,会场内外,每日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人流涌动,摩肩接踵,盛况空前。往来于市内各区的公共汽车增加班次,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人们手中大包小包,各种商品,目不暇接。
汉口、上海两地出产的绸缎和金华火腿铁展工程;天津国货公司出产的毛巾和布匹铁展工程;北京玉行商会出产的玉器工艺品;京沪沪杭甬馆出售的脸盆、手电筒、服装。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各种商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推崇,销售火爆。各路参展厂家都赚得盆溢钵满。
第四届“铁展会”参展工作人员、著名作家王余杞在《铁展会》一文中回忆:“售品中包括了南方北方的货物,各种货物适合着各色人等的心……怀里抱着,腋下夹着,手里提着;脸上流着汗,嘴里喘着气,碰着人还不住争相夸耀‘你看,我买了样顶便宜的东西’。”
檀香扇·老舍(源自青岛档案馆)
当时在青岛居住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去逛过铁展会,买了一把檀香扇,这是老舍先生在《青岛民报》1935年7月28日《避暑录话》中刊载的文章。
胶济铁路物产丰富
第四届售品所(源自青岛良友书坊)
在这次“铁展会”上,胶济铁路丰富物产引起社会各界的注目。为此,胶济馆特别刊印了《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胶济铁路物产一览》,类似今天的宣传册,向参加“铁展会”的岛城市民和游客免费赠阅。
书中介绍说:“胶济铁路,横贯鲁省,路线所经,悉属沃野,农产之盛,著于华北。复据有青岛烟台各海港,工商业得风气之先,进步甚速。只以国内交通不便,推销未广,各地人士,知者尚鲜。此种景象,揆诸国内,随处皆然,固非胶济沿线工商,有此感觉而已也。”
第四届铁展会胶济馆物产一览(曲海波收藏)
书中介绍的胶济铁路沿线物产分为:矿产品、农产品、森林品、禽畜品和工艺品5大类。其中,矿产品主要有煤、硫化铁、石炭、重晶石、茶晶石、耐火黏土、红土、铁矿石等,标明了产地、产量、生产企业、商号名称等。农产品主要有花生米、花生果、黄豆、小麦、高粱、谷子、青豆、大黑豆、红豆、红小豆、绿豆、蚕豆、豌豆、大米、小米、玉蜀米、大白菜、芝麻、瓜子、葡萄、蜂蜜、麸皮、油、豆饼、丝、茧、棉花、棉籽、麻烟叶等等,多达52种。森林品主要是白杨木、柳木、白桐、楸木、槐木、银杏籽、皂角籽等木料和果实。禽畜品的种类不是很多,主要有鱼翅、虾米、海参、鸡、鸡蛋、虾皮、干贝、银鱼、兽皮、猪鬃等。
介绍数量、种类最多的是工艺品,大约有272种,比较知名的有蒲草编物、藤制提箱、铜铸印章、红木拭漆像架、玻璃丝屏等。但与现在不同的是,很多副食品、日用品、药品和工业零件也被分在这一部分,像酱油、醋、饼干、凉粉、啤酒、雪茄、各色绸布、土布、球拍、阿胶、各种颜料、瓦斯、牙刷、香皂、精细快车床、自行车等。
会场放映地理风光纪录片
《青岛平民报》于1935年7月24日在本报第六版全版刊出的相关报道。(源自青岛档案馆)
“铁展会”举办期间,为丰富展会活动内容,“铁展会”组织方在展场内设立电影放映室,每日下午2时至5时放映铁路沿线城镇地理风光电影纪录片,旨在对铁路沿线城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津浦路风景》《长江轮渡通车典礼》《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陇海路沿线风景》《粤汉路株韶段工程》《京沪沪杭甬路沿线风景》《平绥路晋北矿务局工作情形》等地理风光电影纪录片,吸引众多岛城市民和游客聚集观看,在逛展会购物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
《青岛晨报》出特刊纪念
《青岛晨报》第四届铁展特刊(曲海波收藏)
为纪念此次“铁展会”,《青岛晨报》连续出版多期“第四届铁展特刊”,为后人了解此次商业展览盛会提供了珍贵史料和广阔视野。“第四届铁展特刊”发刊词称:“铁展之主要目的,在于提倡国货,调剂生产,振兴实业,发展路务。设立名产馆,名产馆陈列之展品,系以每一种货品为单位,集全国铁路沿线各地同一种货品于一堂,以鉴别其品质之精粗。”
青岛第四届铁展会明信片
绿树红瓦、海天一色的岛城夏日,在一年四季中最为灿烂美丽,加之盛况空前的第四届“铁展会”的举办,故,1935年的青岛之夏更让世人注目。
本文作者:曲海波。文中图片源自曲海波收藏、青岛良友书坊、青岛档案馆。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