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瑜
“广钟”与“苏钟”有什么不同?国人对手表的爱好有何鲜明特色?12月16日蚀刻机械展,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蚀刻机械展,“华夏芯传—中国制造古董钟表展”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藏品近150件蚀刻机械展,全面展示钟表技术自明代万历年间经澳门传入内地后,中国钟表制造近四百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国工匠的传承与家国情怀,让观众在钟表的嘀嗒声中感受文化交流与传承。
澳门钟表博物馆馆长方荣毅表示,机械钟表的传入和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澳门作为西方钟表技术进入中华的第一站,在中国钟表文化史上地位特殊而卓然。“钟表自传入中国,不但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计时方式,更是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他提及,后续计划推出横琴表,明年在横琴的钟表展览计划也已规划好。
珠海横琴中天钟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杰麟介绍,早在顺治时期清宫廷就开始了钟表制作。到了乾隆年间,钟表贸易及制作收藏更是日臻鼎盛。而广州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进出口城市,很快就制造出能媲美西洋钟表的“广钟”。清鼎盛时期的广钟为宫廷御用贡品,其设计和制作由宫廷派员督办,是古代中国钟表历史的巅峰。在艺术特色上,西洋、岭南与宫廷文化“三者合一”。丁杰麟说,从“广钟”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广钟’有各种造型,但‘苏钟’造型单一,为标准化的先驱,因为这样可以批量化生产。”
据悉,清朝嘉庆年间,才有成规模的集中手工制钟作坊的出现,地区主要集中苏州,技术源自于南京以及周边地区,故统称为“苏钟”。该类钟的特色多为红木制作,大小具有一定的规制,形式绝大部分是借鉴中国传统“插屏”造型,屏芯部分改造成钟机箱,机箱下为插屏支架,最下部改造成可左右移动角度的花底座。丁杰麟说蚀刻机械展:“那时候的‘广钟’‘苏钟’造型都考虑了与家具相融合。”
在现场展出的“广珐琅双铃套秒广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据介绍,该钟表如今价值数十万元。拱形钟顶,两侧铜把手、涡卷底足等设计让人想起了英国木钟,充分体现了广钟东西融合的特色。时钟后门玻璃蚀刻有花鸟图案,两侧侧窗则采用了彩色玻璃,展现了清代广府文化的审美情趣。有意思的是,该钟秒针夹在时针和分针之间,所谓“套秒”,为早期广钟特征之一。“后期,秒针就在分针的上面了,走时精准。套秒的话,只是一个装饰,走一圈并不一定是60秒。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就是要有秒针,如果没有秒针,大家会觉得这个表是不走的。这是我们很鲜明的一个特色。”
本次展览由澳门基金会指导,珠海横琴中天钟表科技有限公司和珠海大横琴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横琴发展公司”)联合主办,澳门钟表博物馆协办,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发布以来,琴澳两地文创产业合作推出的重要展览之一。大横琴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坤认为,澳门文旅会展商贸产业是合作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本次展览是大横琴发展公司积极探索与澳门企业联合举办跨境展会的有益尝试,是引入澳门优秀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横琴文旅会展内容的良好开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