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岸英的遗孀工程兵展征的子女,刘思齐的一生是不平凡的,经历过很多坎坷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如今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她在苍老的外表下,目光依然坚定。
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是著名的革命家。
刘思齐与毛岸英
1929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远赴上海汇报工作时,惨遭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不久,同是在革命一线奋斗的革命伴侣张文秋也被抓去监狱。
当时的张文秋已经身怀六甲。
1930年1月,由于张文秋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加上党组织的努力营救下,挺着大肚子的张文华终于被释放出来,在监狱中,张文秋问丈夫未出生的孩子取什么名字好,刘谦初说工程兵展征的子女:
“不论男孩儿女孩儿,就叫思齐吧!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都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希望她有一天能够回去……”
1930年3月2日,刘思齐出生。
她不知道的是,仅仅一个月后的4月5日,正好是清明节那天,父亲刘谦初怀着对党的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女儿的期盼,慷慨走上刑场,唱着《国际歌》,在高呼“共产党万岁”中,从容赴死。
刘谦初
祸不单行,母亲改嫁不过两年,这个重组的家庭便又被关进新疆的大牢里,而这一关就是4年,可以说,小思齐的童年基本是在牢狱中度过的。
说起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爱情故事,渊源可以追溯到刘思齐出生之前。
1927年,刘谦初夫妇在听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十分佩服毛泽东对湖南当地革命形势的真知灼见,于是到武昌毛泽东的住处拜访,毛泽东和妻子热情款待了他们。
当时,才5岁的毛岸英和3岁的毛岸青,学妈妈的样子用手抓红枣给客人,结果不小心撒到了地上,引得哄堂大笑 ,毛泽东听说刘谦初夫妇新婚不久,捎带幽默地说:“我有几个儿子,我祝你们早生几个姑娘,我们好对亲家呀!”
谁知毛主席一语成谶,一句戏言,竟然在多年后成了真。
1937年,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张文秋,带着小刘思齐到延安,别看当时刘思齐只是一个7岁的小姑娘,不仅长着一张俊俏的脸蛋,还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在一次名为《弃儿》的话剧表演中,刘思齐担任主角,此剧讲的是革命烈士后代流浪上海街头的故事,当时毛泽东也在台下观看,刘思齐惟妙惟肖的表演感动了他。
话剧结束后毛泽东亲自问了刘思齐的身世,在得知她是已故的刘谦初的女儿后,毛泽东百感交集,和张文秋表示很喜欢小思齐,当场就认刘思齐为干女儿。
而刘思齐与毛岸英再次相见是在1945年。
毛岸英
这一年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在延安,14岁的刘思齐见到了这个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
“毛岸英身材高挑,年轻潇洒,加上毛主席长子的身份,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标准的「白马王子」。” (晚年的刘思齐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毛岸英)
而毛岸英也对这个俊秀的少女一见钟情,给毛岸英印象最深的是刘思齐那双大眼睛,而促使毛岸英和刘思齐之间的好感进一步升温的是两人相似的童年经历。
和刘思齐一样,毛岸英也有和母亲一同抓进监狱的经历,也曾亲眼看着敌人拷打审问母亲,最后眼睁睁地看到母亲被从牢狱中提出,压赴刑场。
渐渐地,他们两人的书信往来越来越频繁,在邓颖超的牵线下,毛岸英和刘思齐在西柏坡确立了恋情。
1946年,毛岸英迫不及待地向毛主席表示要和刘思齐结婚,结果却被毛泽东极力反对,原因有三:
第一、1946年的毛泽东正在积极筹划解放战争,此时结婚于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腾出来工程兵展征的子女;
第二、当时法律规定,部队连长以上的干部,不满三十岁不能结婚,毛岸英才回国两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第三、法律条文中有一条是未满十八周岁不能结婚,当时刘思齐不过十七岁;
好事多磨,毛岸英听了父亲的反对意见后,表示愿意等几年再娶刘思齐。
1949年,全国终于解放,令毛岸英高兴的除了新中国成立,就是终于能和刘思齐结婚了,在征得父母双方同意后,婚期定在了10月15日,那天, 毛岸英高兴的冲进了刘思齐的住处,一把抱住了她。
在中南海,毛主席掏钱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建国后,规格最高却又十分朴素的婚礼。
两个人都是“工作狂”,婚假还没到一半,夫妻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刘思齐继续学习,为留学莫斯科做准备,毛岸英则奔波在彭德怀元帅的身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合绝对是郎才女貌式的一对璧人,在那张朴实无华的黑白结婚照中,毛岸英英气逼人,五官俊逸;刘思齐平正端凝,眼神笃定。
可惜这对情深伉俪的爱情传奇并没有延续多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作为毛主席长子的毛岸英毅然请缨愿赴朝鲜战场前线作战,由于涉及国家重大军情,毛岸英只能说自己要出差,去执行任务。
当时,刘思齐因为急性阑尾炎而在医院休养,得知丈夫又要出差,心里知道这是为国家而奔波,所以也就没有多问什么,只叹气过几天就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在毛岸英离开之前,刘思齐让毛岸英把结婚时的派克笔带上。
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毛岸英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没到一个月,就牺牲在美军的一次空袭中,毛泽东在得知噩耗后,死死地压住毛岸英的死讯不让任何人向刘思齐透露。
刘思齐就这样被蒙在了鼓里,不过时间一长就发现,自己写给毛岸英的信都没有回复,每次毛主席的回复都是“岸英工作性质特殊,要保密,不能写信。你放心,他一切都好。”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渐渐地,刘思齐也知道了毛岸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只是随着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大批在抗美援朝的军官都回来了,唯独见不到毛岸英的身影,在不停地追问下,毛泽东才把这个迟到了三年的消息告诉刘思齐,那一瞬间,刘思齐崩溃了,扑在毛主席的腿上痛哭。
可毛岸英长眠于朝鲜,没有落叶归根,她埋怨毛主席:“为什么不把他的遗体运回国,我连哭他都没处去!”
毛主席叹道:“他留在朝鲜,意义更大,你想哭他,就到我这里来吧。”
但刘思齐知道不能这么做,因为自己的每一次的痛哭流涕都是在毛主席丧子之痛上撒盐,她把巨大的悲痛深深地藏在心里,特别是在毛主席的面前,更要表现的坚强。
刘思齐还是会经常到毛主席的出处探望,喊他爸爸,关心毛主席的起居生活,毛主席对思齐也没有生分,亲切地叫她:思齐儿。
然而无论表现的多么坚强,都无法掩盖内心的悲伤,她深夜入眠时会突然惊醒,然后“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刘思齐知道,或许只有高强度的工作才能够让自己暂时忘却失去丈夫的痛苦,1955年刘思齐决定去苏联深造,而这也正是毛岸英生前一直对刘思齐的期望。
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数理专业期间,毛主席经常对刘思齐表示关心,多次写信询问她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然而,由于对毛岸英的怀念以及水土不服,刘思齐的体质变得很差,经常生病,加上发现自己在数理方面确实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便想着回国转专业。
1957年,刘思齐回国转入北京大学转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不久后,刘思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此,谙熟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给她列了书单:《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经典史学名著。
1958年初,此时距离毛岸英已经牺牲8年了,有一次探望刘思齐的时候,毛主席委婉地向她提及了改嫁,结果,刘思齐听后连连摇头,认为毛岸英去世了这么多年,却没有为他扫过一次墓,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毛泽东听完这番话十分感动,也暗暗下定决心为了让刘思齐幸福,必须要满足刘思齐为毛岸英扫墓的愿望。
在经过一番秘密的安排,1959年,刘思齐终于踏上了前往朝鲜扫墓的道路,不过毛主席对刘思齐的赴朝之行提出了几个要求:
一是不能挪用公费,必须从自己的稿费中支付;二是扫墓一定要秘密、从简进行;三是,不得惊动朝鲜政府。
在同母异父的妹妹邵华的陪同下,和当年毛岸英一样,从丹东进入朝鲜,终于,刘思齐在朝鲜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看到了毛岸英的墓地。
刘思齐抑制不住藏了多年对毛岸英的思念,她冲到墓前,双手抚摸墓碑,双膝跪地,放声大哭。
到要离开的时候,刘思齐向毛岸英的墓地鞠躬三次,算作最后的告别。
刘思齐低声说:“岸英,再见了!岸英,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在场的人无不被眼前感人的一幕所打动,是啊,爱情是不会因为一方生命的终结而结束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延伸而超越生命的阻隔。
转眼又过去了两年,1961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思齐在解放军工程兵的科研部门负责翻译工作,这次毛主席正式写了封改嫁信给她:
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工程兵展征的子女?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这次刘思齐知道自己不能再“任性”下去了,便同意一切由毛主席做主。
后来在刘震的推荐下,刘思齐认识了刚从苏联回国担任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的杨茂之,对杨茂之这个人,她曾在1954年的中国留学生集会上有过一面之缘分,但当时并没有说过话,也没有任何交集。
细心的毛主席还亲自给张文秋写了一封信,表示杨茂之这个人很可靠,如果合适就为他们举办婚礼。
刘思齐再次被毛主席的细致安排给打动了,她决心和眼前这个身材高大,为人老实的青年才俊交往。
一段时间后,刘思齐和杨茂之都对彼此十分满意,1962年2月,他们在中南海举办了婚礼,和毛岸英结婚时一样以简朴为主。
那天,毛主席将自己刚刚创作的《卜算子·咏梅》作为贺礼送给刘思齐夫妇,还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300元给他们彩礼。
婚后的刘思齐也十分幸福,正直本分的杨茂之对刘思齐十分体贴。
她和杨茂之育有四个子女,其中长子取名叫杨小英,表达对毛岸英的思念。
而对于毛主席,刘思齐并没有因为改嫁而疏远,而是继续做他的“女儿”,一直关心照顾毛主席。
2010年,刘思齐在央视热播剧《毛岸英》中担任总顾问,开播会上,刘思齐动情地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是不幸的,18岁与毛岸英结婚,不到一年他就离我而去;可我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走进了毛主席的家庭,受到了领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刘思齐的这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却从来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溃,在失去挚爱之后,继续在自己的事业上发光发热;她的一生从未上过战场,志气却不输给任何一位在前线拼命的战士。
这位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苦难时,目光依然坚定,一如和毛岸英的那张结婚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