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在股价低迷的路上三一重工在德国机械展断臂,A股的格力电器、三一重工等白马并不寂寞三一重工在德国机械展断臂,港股火锅巨头海底捞的日子也不好过。
11月12日,海底捞再度大跌,截至目前,报价20.25港元,跌8.78%,总市值仅剩1105亿港元。相比年内高点85.8港元,海底捞跌去了76%,总市值蒸发3575亿港元,约合3000亿元。
最新的消息来看,11月12日早间,海底捞公告,计划以每股20.43港元价格配售1.15亿股股份,筹资最多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
其中,约7.01亿港元用于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约7.01亿港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融资;约9.35亿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消息一出,海底捞应声大跌,到底怎么了?这或许和配售价的定价有关系。不难发现,20.43港元配售价较11月11日的收盘价22.2港元折让约7.97%。
有资本人士认为,海底捞的配股价格与二级市场行情相比存在折让,加上这次融资是为了配合推动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后进行的深度优化经营体系,因此会对二级市场股价形成一定压力。
因此,海底捞今日大跌,是对海底捞筹资计划的直接反应,长期来看,海底捞大跌还与门店经营数据不佳有关。
在几天前的1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于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海底捞还公告,公司将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平均翻台率如果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
翻台率是餐饮企业的命门,2017年到2020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从5次/天,降低到3.5次/天。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翻台率下降到3.0次/天。
数据下滑,和门店密度增大有关系。餐饮行业不同于互联网,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开两家店赚钱,开三家店可能就赔钱,开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错了,更可能连增收都没有。
2019年、2020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今年上半年新增299家。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
在门店扩张的情况下,海底捞的盈利能力下滑。据海底捞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0.94亿元,同比增长105.9%;净利润9650万元,同比上升110%。
净利润数据看似增长,这与去年同期基数低,和疫情前的2019年9.11亿元净利润相比,数据就是大幅下降的。
海底捞快速门店扩张背后,是创始人张勇的一起“抄底”游戏。
去年疫情期间,人流量骤减、商场关门,直接导致大量的中小火锅品牌倒下,更是让商场的租金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下降。去年6月,张勇判断“疫情将于3个月内结束”,海底捞趁机扩张,疫情结束后就能躺赢了。
事实证明,张勇“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今年6月,张勇反思自己的策略,“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我进⼀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除了扩张的不及预期,张勇还坦诚了海底捞的管理问题。张勇曾说,海底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过完全科学的制度。数据化考核也有问题,翻台率、拉新率、复购率,经营指标互相打架。
现在海底捞关停部分门店,被视为“断臂求生”式的睿智做法,昨日公布的募资计划,则是为了关闭门店后深度优化经营体系做准备。
有观点认为,如果海底捞的经营优化能够顺利实现,那么长期看仍能积极加强投资者的预期。
现在,海底捞的股价还在深谷里徘徊,你认为投资价值出现了吗?欢迎留言。